1. 小提琴多維減難尾柱是什麼東西
摘要 尾柱也稱尾鈕,是在提琴的底部用來拴住牛筋(尾筋)的一個小圓柱。大提琴的尾柱還帶有一支廠的支撐鐵桿。小提琴與中提琴的尾柱用料一般是與其他配件(拉弦板、 腮托、弦軸)相統- -的。而其式樣並無太多區別。其工藝要求主要是質地要堅硬,安裝上腰與尾孔吻合及垂直。大提琴的尾柱除了用材外,式樣有兩種: -種是直桿裝,另一種是曲桿形。大提琴尾柱的鐵桿有用不銹鋼的,也有用鋼化纖維做的。後者不但堅硬而且輕盈,此種材料對大提琴的發音很有幫助。提琴的尾筋是用來把拉弦板連接到尾柱上的。傳統上它是用牛筋叢的,因此也稱提琴的牛筋或尾筋。現在基本上已被尼龍繩加金屬螺絲所取代,因為它們的耐用性能和抗延伸性更換。
2. 大提琴底尾柱鬆了怎麼辦
換個琴腳。大概80到100元能買一個比較不錯的了!
3. 大提琴可以以舊換新嗎
大提琴可以以舊換新。
大概上,大家很習慣性購買一台新電子琴的情況下,電子琴代理商是『後封』把電子琴運往你們家樓底下,拆卸畫框(倘若有得話),外露閃耀的全新電子琴,搬到精準定位。隨後,音響師入場,略施技藝後,這台電子琴就逐漸變成你的生命共同體,直至你離去那台琴,或者它放棄你。
在它進入你的生命中以前,你唯一了解的是,你是它的唯一,它從來沒有在他人手底下唱過歌。可是,你必然不清楚它會五音不全!如同以往的指腹為婚,你沒有機遇挑選你能與誰相伴。
由於如果你決策要買一台新的電子琴時,這一到府拆琴的方式,便是使你直至颳起頭蓋那一刻,才知道立在你前邊的是圓,或是扁,並且就是你務必沒有理由承擔的。
歷史: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約1660年。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在1845年左右,由阿德里安·塞爾韋(AdrienFrançoisServais 1807-1866)為大提琴添加了可調整的尾柱,使大提琴在演奏中更加穩定。在這之前,大提琴是沒有尾柱的,是由演奏者夾在兩腿之間來演奏。
4. 小提琴的尾柱不能完全塞進去怎麼辦
繼續練習調整姿勢或者更換小提琴。
小提琴夾琴的正確姿勢如下:第一個支持點,把琴放在左面鎖骨上,下巴貼在琴的腮托上,不要使肩傍聳起來,如果需要,面加上一個棉墊或肩托,使琴穩定在肩和下巴之間(不需要用很大的勁夾住琴)這是演奏者持琴的第一個支持點。第二個支持點單有這一個支持點不能演奏,還要有第二個支持點。這個支持點是由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形成的。就是用大拇指第二指節(自下往上數)貼在琴的左側,食指的指掌(第一指節以下和手掌連接的關節)貼在琴頸的右側。
第1和第2的注意點一是輕輕地托住琴頸,二是琴頸和虎口之間還要有一個空間,不要捏死,因為左手在演奏時是不停地運動著。注意到這兩點,可以使左手在換把時沿著指板自如地滑行。即使不換把,在一個固定把位演奏時,為了換弦也會有一些細微的調節動作,所以手也不是「固定」不動的。
5. 拉大提琴還是低音提琴
大提琴。
大提琴,為西洋樂器,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大提琴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有"音樂貴婦"之稱。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歷史: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約1660年。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在1845年左右,由阿德里安·塞爾韋(AdrienFrançoisServais 1807-1866)為大提琴添加了可調整的尾柱,使大提琴在演奏中更加穩定。在這之前,大提琴是沒有尾柱的,是由演奏者夾在兩腿之間來演奏。
6. 歐陽娜娜大提琴大約多少錢
十幾萬是起碼的,估計幾十萬。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約1660年。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約1660年。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在1845年左右,由阿德里安·塞爾韋(AdrienFrançoisServais 1807-1866)為大提琴添加了可調整的尾柱,使大提琴在演奏中更加穩定。在這之前,大提琴是沒有尾柱的,是由演奏者夾在兩腿之間來演奏。
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奏曲。
後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了義大利風格的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樂曲。
至於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作曲大師們,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寫作了大提琴獨奏曲、協奏曲和有大提琴聲部的室內樂,使這一樂器的性能與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博凱里尼協奏曲、六首奏鳴曲。
海頓的D大調與C大調協奏曲、勃拉姆斯為小提琴與大提琴譜寫的a小調協奏曲、舒曼的協奏曲、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聖·桑的協奏曲等等。其他如拉洛、埃爾加、柯達伊、興德米特等近、現代作曲家亦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大提琴樂曲,深受人們的喜愛。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約1660年。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7. 大提琴碳纖維尾柱的好處
支撐提琴到適合你身高位置的地方,調節琴的舒適度,使琴旋轉更靈活,防止彈琴時大提琴底部磨損掉漆。
8. 如何保養大提琴
大提琴是一種非常嬌氣的樂器,所以在保養方面就是重中之重。接下來,跟隨小編看一下大提琴的保養方法吧。
一、使用支架
使用支架可以使琴程直立狀,在不使用它的時候還能夠作為一件擺設藝術品放在家中給朋友們欣賞。只是這種辦法要經常性的擦拭琴的表面,否側會有灰塵,影響美觀。
二、琴盒或者琴套
這是最普通和最為常見的辦法。如果長時間不用,請把琴放在琴盒或者琴套里,這樣就不會因為常時間置放在外面,空氣中的塵埃吸附在琴身及琴弦和其他的配件上影響琴的音質,和影響琴身的亮澤度。只是這種方法對於存放溫度和濕度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控制不好,容易遭到受潮和蟲蛀。所以,在琴盒或琴套里放入乾燥劑,就很有必要了。
三、擦拭
眾所周知,大提琴非常嬌貴。所以在擦拭時選擇的布料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太硬,這樣不會因為布面上的毛太硬而刮壞琴身油漆和配件。所以要選擇柔軟而舒適布料。眼鏡布或者毛巾布是非常好的選擇。
擦拭時要注意:小心將灰塵擦去,動作不要過大。最好的方式是將琴身側放,最好不要將琴水平放置擦拭,因為琴碼下有琴柱,擦拭不當時移動琴碼時容易將琴柱弄倒.一旦弄倒,就需要到樂器行讓師傅幫你安裝上。
六、琴弓的保養
大提琴有兩部分組成,琴和琴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琴弓的包養也非常重要。保養琴弓時應注意:
不用琴弓的時候,記得及時放鬆點弓毛,不要老讓弓毛處於綳緊狀態,這樣容易使得弓毛失去彈性。平時不要頻繁抹太多的松香,不同牌子不同特性的松香不要頻繁交叉使用。擰尾庫的調節螺絲時,同時用雙手;因為螺絲比較精細,要一手護住握住尾庫,一手緩慢擰螺絲。因為弓頭琴弓的脆弱部位,保護好弓頭,不要磕碰到弓頭和摔到弓頭。弓毛斷了,不要用手綳斷另外一端,可以用小剪刀仔細剪掉斷毛頭。琴弓拇指護皮(一般為羊皮或仿蜥蜴皮)磨損破後要及時更換,以免損傷弓桿。
以上就是跟大家分享地關於大提琴的相關內容,希望通過以上內容,能讓大家對大提琴產品有更進一步地認識和了解。
9. 大提琴尾柱怎麼取出
把弦取下,把拉弦板尾繩從尾柱上取下來,用點力一扯就掉了。但是我建議去琴行取好一點。
10. 如何讓猴尾柱變粗
一、猴尾柱要想促進爆側芽,可以對植株進行砍頭處理,這樣能促進側芽萌發。提前准備好鋒利的刀子,將刀子進行消毒殺菌,之後將猴尾柱砍頭,這樣頂端優勢被破壞掉,能促進萌發出側芽來。剪下來的部分不要浪費掉,可以進行扦插培育。
二、使用葯物
要想促進爆出更多的側芽,可以藉助葯物來處理,給它使用細胞分裂素,促進猴尾柱多多長出側芽。
三、栽培方法
對於猴尾柱來說,播種的實生苗和嫁接培育出來的更容易爆出側芽來,要想多爆出側芽的話,盡量選擇這兩個方法來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