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動綁鉤器怎麼才能綁的更佳牢固
盡量用手綁,綁鉤器傷線,1,准備工具:子線尺(量取子線的長度);魚鉤(一般垂釣建議使用無倒刺袖鉤以及無倒刺新關東);剪刀;釣線(美人魚,文臣武將以及化氏絲強二代都很不錯);子線盒(用來放置已綁好的子線,選擇40cm--50cm長度).2,用子線尺量取子線長度,根據垂釣環境而異,一邊選在50--70cm.3,接下來綁雙鉤.注意:(1)綁鉤的時候要留有一定的線頭長度,而且要每次綁鉤都留有相同長度的線頭(這樣綁起來很整齊).(2)綁鉤時,在往鉤柄繞線的時候一定要輕輕地繞(繞五六圈),線往外滑的時候用手指擋住即可.(3)在緊線的時候,慢慢的拉線頭,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減小磨損.(4)這一條很關鍵,可以避免很多斷線現象,在緊線的時候要將線繞道鉤柄的前方,因為鉤柄向後傾斜,如果子線在鉤柄後面在溜魚時容易磨損子線導致切線.4,好了,到這一步雙鉤就算綁好了3/4了,還差最後一點點.現在要給綁好的雙鉤打結.(1)固定鉤距,鉤距一般在1.5到3個鉤距,鉤距的選擇我在這里就不講了,大家可以網上搜一下.在海綿上插兩根長身大頭針.再將剛剛的雙鉤分別鉤在兩個大頭針上.然後將線捋直對齊!(2)好,這樣鉤距就固定了好了,接下來將雙鉤取下來,然後雙股線打結,最後留一個小圈即可.(3)最最後一個步驟了,將雙鉤固定在子線盒上.勤加練習綁出來的鉤就是這個水平.
❷ 釣魚怎麼綁釣
一、釣具類
1.手竿種類:指不帶收放線裝置的釣竿,是我國目前最為流行的釣竿之一。手竿分為拔節竿、插節竿兩大類。拔節竿有長節竿、短節竿之分。按使用類別來分,有鯽竿、鯉竿、溪釣竿三種。
手竿大多數是使用平紋玻璃纖維布同不飽和聚酯復合加工而成,被俗稱為玻璃鋼魚竿。還有一種是用碳素纖維同不飽和聚酯復合加工而成,被稱為碳素魚竿。因碳纖維布的售價要遠遠高於玻璃纖維布的售價,所以碳素魚竿比玻璃鋼魚竿要貴許多。碳素纖維強度比玻璃纖維強度高,自重卻很輕,製成的手竿同玻璃鋼手竿在同強度條件下自重要輕一些,所以很受競技釣愛好者的青睞。
有些廠家出於價格、性能比的考慮,生產一些混合材料的釣竿,在內層和外層用不同纖維製成;也有前三節是碳素纖維製作的,尾節是玻璃鋼的。這種釣竿在價格和性能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容易讓人誤解為是假碳素竿而不被釣魚人接受。
2.竿長:指手竿組裝或展開後的實際長度。實用范圍的長度(指採用齊竿線釣法)分別為:2.7米、3.6米、4.5米、5.4米、6.3米。目前國內競技釣鯽比賽規則多規定3.6米長的手竿為比賽用竿。平時用於休閑釣,5.4米長的手竿也足夠用了。使用6.3米以上的手竿釣鯽魚,在齊竿線釣法中應該說是很難了。因為釣竿過長,*作起來十分麻煩,鯽魚吃餌的動作本來就小,浮漂拋得太遠,很多輕微的信號無法識別。
鯽魚為了覓食必然從深水游向有食物存積的邊岸。無論是河流、湖泊,還是水庫、離岸邊3~4米、水深在1.5米上下,水流平緩、水底平整的區域,都會成為魚的覓食通道,4.5米的手竿完全能夠得著這個范圍。有時釣竿用得過長反而使位釣點越過了魚的覓食通道,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
3.手竿硬度:指手竿所能承受的拉力。承受拉力大的,為硬度高,反之則低。我國的鯽魚,無論是野生的還是飼養的,體重超過0.8千克的不多見。所以使用硬調的手竿釣鯽魚就完全可以了。
硬調竿,既能利用適中的彈性所產生的曳力,對釣線起到緩沖保護作用,又可以盡量地避免因釣竿過硬撕破魚唇。適中的調性又能產生良好的手感,可以為釣魚人增添不少遛魚的樂趣。而柔中帶硬的硬調竿所具有的良好彈性,也可以將0.2千克左右重的鯽魚直接飛上岸來,省去用抄網的麻煩,比較適合比賽中使用,對釣鯽初學者來說也比較好掌握。
4.手竿調性:調性實際說的就是手竿強度,指一支完全展開的手竿,在尾節保持水平狀態下,通過竿梢能提起多大的配重,同時竿體出現多大的彎曲度。承重越大彎曲度越小的釣竿,調性越硬。手竿調性一般分為中調、中硬調、硬調、超硬調、極硬調五個等級。
5.調性均勻性:釣竿在受力彎曲後的弧度的均勻性好的釣竿其弧度呈平緩過渡的狀態;均勻性差的釣竿其弧度中有死角出現。
目前商店出售的手竿,僅從外觀上很難判斷其品質,被標注的硬度與實際硬度不符的現象常有出現。而調性的均勻性是否良好,在釣竿不實際負重的狀態下,是很難檢測的。建議釣友在購買手竿時最好自己動手測試硬度和調性的均勻度,以免被某些釣竿誇大其詞的標注及華麗的外表所欺騙。
6.稱重檢驗:挑選手竿時,不看竿上的調性標注,而是根據一個實用標准來檢驗竿體硬度的方法。比如說,要挑選一支釣鯽用的插節竿,我們就讓它稱0.3千克的重物,拔節竿稱0.4千克的重物。
用事先准備好的配重或臨時用塑料袋裝入標有重量的魚餌當配重,把它系在竿悄上,然後慢慢揚起釣竿,當配重離地後讓竿梢尖與竿柄底部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這時如果釣竿的彎曲度在竿長的二分之一上下,其硬度就適合於釣鯽用。如果第三節也明顯彎曲就軟了點,要是只彎到第二節,第三節幾乎沒變形,那麼又硬了點。
7.插節竿:插節竿是手竿中的一種分體式釣竿,按日文漢字的中文發音,被人們稱為"並繼式"釣竿。插節竿在使用時要一節一節地從上(竿梢)至下插接後,才能成為一支完整的釣竿。
插節竿因分體面減小了伸縮式(拔節)釣竿的空間,因此竿體可以做得較細,又不減低強度,是競技釣發燒友追求的品種。
硬調插節竿用於休閑釣,釣0.5千克上下的鯽魚較為合適。硬中帶柔的調性,既能為釣魚人增添遛魚的樂趣和快感,又不太容易切線,在比賽中又可以用於釣50克以內的小鯽魚;因自重輕,可以節省體力,便於釣手在長時間的比賽中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插節出竿以3.6米長的為主,其調性大多數是硬調和超硬調的,極硬調的插節竿已不多見。
8.拔節竿:拔節竿是伸縮一體的手竿。按日文漢字的中文發音,被稱為"振出式"手竿。拔節竿又分為短節(溪釣竿)、長節(池釣竿)兩種。短節竿雖攜帶方便但強度較低,競技釣愛好者基本上都不使用短節竿。
拔節竿因各自的強度不同,所以單節的長短也略有區別,但釣竿拔出後的總長度相差不大。長節拔節竿的尾節長度一般在100~115厘米上下。為了使竿體能依次收縮進尾節,所以拔節竿同插節竿相比要粗一些。
9.插口:拔節竿連接上節的介面。插口壁厚薄是否一致,插口的橫斷面是否平整,是反映插節竿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
檢查插口的方法,是將上節緩慢地插入下節,此過程中不能有忽松忽緊的現象,應該是越插越緊。插緊後介面處不能出現晃動,抖動釣竿有渾然一體的感覺,節與節之間沒有因松動造成摩擦而產生的雜音。拔出各節時真空嘬力越大,說明上下插接得越緊密。
10.插接量:插節竿上節插入下節的長度。各節應該由上至下逐漸增加插接量,一般首節(竿梢)的插接量不小於6厘米。
平時使用插節竿時,要從竿梢開始依次插入,插時要緩慢並確保插到底部,插得過快會加快竿體內外壁的磨損而造成松動。每插入一節到位後要把插入的那節逆時針方向稍加旋轉一下鎖死插口,旋轉角度不要過大,5度左右為宜。退出時先順時針方向旋轉開鎖之後再拔出上節。
初學釣魚者,因控竿能力較差,在使用插節竿釣上大魚時,容易造成拔河現象,或突然用力過猛,拉斷釣竿,所以要特別注意。
11.搭介面:指拔節竿節與節之間銜接的部位。3.6米的手竿,其竿梢和二節的搭口一般在4厘米以上,二、三節在厘米左右,三、四節在6厘米上下。搭口過短,容易造成拔節和斷裂,而且使用一段時間後因磨損,搭口會變短,所以買手竿時要挑選搭口稍長一點的。
12.上下口:拔節竿每節的上端為上口,下端為下口。上下口的壁厚是否相同,橫斷面是否平整,拔緊內節後,外節同內節是否處於緊密接觸,這都是確保質量和耐用性的重要之處。另外插節竿只有上口,沒有下口。
13.竿堵:手竿收回後防止內節外滑的塞子,也被稱為堵頭。拔節竿有一個上堵(橡膠或木製品),一個下堵(一般是塑料製品),下堵帶有通氣孔,可以散發竿內的水氣。3.6米的插節竿有兩個被連在一起的上堵,沒有下堵。
每次釣完魚回到家中,盡量拔去竿的上堵,讓竿內的水氣揮發掉,免得竿內長期潮濕,捂壞了漆面。
14.活底把:用於減短手竿長度用的可拆裝的底把。一支5.4米的手竿,可以配三個活底把,這樣可以變成4.5米、3.6米、2.7米三種長度的手竿,起到一竿多用的目的。
購買活底把。一定要用釣竿當場配試。
15.辮梢:竿梢尖上粘接的軟辮管(一種化纖織物),用於固定大線的。新釣竿買回後要加工一下辮梢。從竿梢頭算起,在辮梢一厘米長的位置打個死結,剪掉多餘的辮梢,再用打火機把辮頭烤化,讓它自然熔成一個小球。這樣打的結就不會再脫落。然後用耐水性好的快乾強力膠,在辮梢原來的粘接處再點上一小滴膠水,並讓膠液向辮梢上方滲透一點,約5毫米左右。這陣做,一是加固辮梢同竿梢的粘結度,二是保護辮捎不被竿梢頭磨斷。但是千萬要注意的是:膠一定要少滴,如果辮捎全浸了膠,變得通體僵硬,那釣線在辮梢上很難勒得緊,使用中容場造成大線脫落。
16.絕緣把套:由一種絕緣熱縮橡膠製成的,套在手竿底把上能起到絕緣作用,俗稱防電把套的橡膠套。購買防電把套,一定要比釣竿的底把長出5厘米左右,粗細盡量合適。如果原底把是纏了一層線的那種,最好先把線拆掉後再裝防電把套,這樣裝出來的效果更漂亮,也可以不增加底把的直徑。
安裝時考慮到把套的熱縮性,套上絕緣把套後,把套要和釣竿的底把端面齊平。然後用1000瓦以上的電吹風依次逐漸加熱,直到把套收縮包緊底把,再用裁刀把多餘的部分切掉。直接放在明火上加熱也可以,但動作要快,免得燒壞了底把。
17.釣線: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盒裝釣線,以尼龍線為主。競技釣在用線的搭配上非常講究,而且粗細的變換,往往是在加減0.1個號之間進行的。舉個例子,某場比賽根據魚情狀況,最佳線組為0.4號大線,0.2號子線,如果你用的0.2號子線漲號,實際是0.5號線,這套組合就起不到預想的效果,而且子線粗於大線的"倒拉牛"配置還會造成大線切斷。
買釣線時,除了看牌子和標號外,還得親自檢測線的直徑和強度。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供釣魚人專用的檢測工具,只能用外徑千分尺和彈簧秤去檢測。
檢測釣線時,先憑手感檢查線體的平整度、復原性和柔軟度。在光亮處觀察線體的透明度是否一致,然後再測線的直徑和拉力。如果線徑和拉力同此標號的規定值相比出入不大,線徑不超過正百分之十,拉力不超過負百分之十,此線還是可以接受的(目前市場上沒有比標號細,比標准拉力大的釣線出售)。
鯽魚膽子小,警覺性高,所以釣鯽最好使用透明線或無影線,而且在強度夠用的前提下,線越細越好,這樣可以降低鯽魚的警覺性。
18.大線:也稱為主線或母線,指連接竿梢和8字環的釣線,栓鉤的子線不在其中。
大線有兩種拴法:一種是先從線頭10厘米處折回,緊*線頭打一個死結,再從對折後離頭部1厘米處打一個雙扣死結。然後用拇指和食指掏一個剪刀扣,系在竿梢上,量出比釣竿長15厘米的線剪斷,然後按以下順序穿上配件:先穿兩粒太空豆,第一粒用於浮漂復位,第二粒用於限制浮漂上移。穿上插漂座後再穿上一粒或兩粒限制浮漂下移的太空豆(如太空豆很緊,穿一粒就可以)。再穿一粒限制鉛皮上移的太空豆,一個鉛皮座、一粒限制鉛皮座下移的太空豆,最後量出齊竿線長度栓上8字環,剪去多餘穿的線頭,大線就製作完成了。
另一種栓線是,先不量線,按上面的順序先把全部配件穿好後,以8字環為頭,量出比釣竿長出10厘米的線,剪斷後按上面的方法打結就完成了大線的製作。
19.風線:垂釣時,從竿梢到大線入水之前這一段漂於水面或空中的大線,被稱為風線。有人把風線同大線混為一談是錯誤的。
20.水線:水線由部分大線同子線組成,從浮漂腳到水底釣鉤的線被稱為水線。
21.測水深:指用水線來測算水深的方法。調整水線長度確保下鉤到底,浮漂露出水面並同水線、魚鉤保持垂直狀態時,從下鉤到浮漂與水面相交點的高度就是釣點的實際水深。有些釣友在計算水深時忽略了浮漂的長度,這樣會出現不小的誤差。
22.子線:一頭拴鉤,一頭拴在大線的8字環上的釣線被稱為子線。競技釣使用的子線,是由長度不同的雙線組成。除釣浮子線可以和大線同粗以外,一般都比大線細0.2個號到一倍之間,長度在15厘米以內,比台釣的子線要短。子線比大線細可以保護大線不被切斷。子線越細,越可以降低魚的警覺性,而且細而柔軟的子線更利於魚吸餌入嘴。
競技釣專用子線製作方法是比較麻煩的,需要一定的耐性和細心。
先要確定綁多長的子線,再用的硬紙板做一個線支子,長度要比計劃綁的子線長出2厘米。然後把線按照要做的數量纏在支子上,一圈為一副,從支子頂部把線剪斷後,一樣長的線就算準備好了。為了不讓線亂,可以用夾於把線夾在一起。
在掛子線的子線板上,根據定好的鉤距及子線的長度,畫出兩條直線,這樣鉤可以別得很齊。子線兩頭各綁上一隻鉤子後,把雙鉤按事先設定好的鉤距分別別在子線板的上下橫線上。捋齊雙線後在線尾打一個雙結,用一根上粗下細的鋼針(毛衣針粗細)插在未拉死的結孔中,用鋼針上下移動結孔,確定位置後再把結逐漸拉緊從鋼針中滑脫,這樣綁出來的子線長短一致,鉤距相同,連打的結都處在同一位置上。如果用綁鉤器綁鉤,線要備的再長一些。
23.鉤距:指長短兩根子線之間的差距。釣底時雙鉤鉤距不應過大,一般在一個半鉤距以內,但也不能小於半個鉤距,否則會影響魚的吃餌。釣浮時,雙鉤鉤距可以大到三個鉤距。如鉤距過小,中雙尾魚的機會會減少。
24.太空豆:中間帶孔具有很強彈性的撅橡膠粒,用自帶的細鋼絲把母線拉進去,利用其彈性和澀性既能起到限制插漂座及鉛皮座的移動,又能起到改變插漂座及鉛皮座位置的作用。太空豆為了適用於粗細不同的釣線,分為不同型號。競技釣一般使用最緊號最小的太空豆。為了避免魚的注意,最好不使用彩色的,只使用黑的。
25.插漂座:用彈性好的橡膠製作而成。一頭穿母線,一頭可以插入浮漂,能在母線上自由移動,以便調整水線長度。結實有彈性又細小的插漂座最適合於競技釣使用。
26.鉛皮座:帶有中孔,兩頭是圓錐形,能在母線上移動,中間有一細槽便於卷鉛皮的一種塑料製品。也有金屬製作的鉛皮座,因為傷線,很少有人使用。競技釣愛好者一般都選用槽寬1.5厘米,頭粗3毫米的黑色塑料鉛皮座。
27.鉛皮:卷在鉛皮座上當鉛墜使用的鉛製品。選購鉛皮,一定要按鉛皮座的槽寬購買,如買不到合適的,可以買寬一點的再裁成合適的寬度。窄的最好不用,免得鉛皮在鉛皮座上自由移動而降低了浮漂信號的准確性。
另外鉛皮過厚不易卷動和展開,調漂時很不方便,更不利於浮漂的微調。鉛皮過薄,在使用中容易被水壓沖開,如果內有小調整片就會丟失,造成浮漂的調目改變。0.25~0.3毫米厚的鉛皮比較好用。
28.8字環:一頭連接母線,一頭連接子線,兩頭均可以自由轉動的金屬連按環,體積很小。競技釣鯽用的8字環長度一般在1厘米以內。
29.鴨嘴環:功能同8字環相同,只是拴子線的一頭是一個鴨嘴形的卡子,只需把頭部打了扣的子線勒進去就行了。鴨嘴環因換子線快而著稱,但是又因傷子線而遭很多人棄用。
30.魚鉤:國內的競技釣鯽比賽是禁止使用有倒刺魚鉤的。其實手竿釣鯽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提竿動作,中魚後控竿得當,在任何場合都無需使用有倒刺的魚鉤。魚鉤有倒刺很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鉤住衣物後也很難摘下來,而且中魚動作用力稍大一點,就會撕破魚嘴,建議大家即使是休閑釣,最好也使用無倒刺魚鉤。
用鉤偏大是初學釣魚者的一個通病,總擔心鉤子小了鉤不住大魚。釣鯽魚的魚鉤鈞,鉤門寬度最好是魚嘴直徑的三分之一左右。當鉤門寬度超過二分之一時,魚不易將帶鉤的餌球吸入嘴中。
競技釣普遍使用無倒刺袖型和丸型鉤。其他邊鉤只要鉤門寬,鉤柄短,鉤尖長都可以用來釣鯽魚。比賽中魚情正常時,一般使用條粗一點的魚鉤,一是結實,再就是鉤的自重相對大一些,可以加大對浮漂位移的影響。金色、銀色魚鉤會引起魚的警覺,最好不用。
另外,購買魚鉤時,對鉤的剛性要檢查一下,一拉就張嘴的魚鉤最好別買。
31.浮漂:一種能漂浮在水面向釣魚人傳達魚訊的標志。浮漂也可以稱為浮子、漂。目前競技釣手使用的浮漂,主浮體主要是孔雀翎、巴爾沙木、蘆葦這三種材料製作的。這類浮漂由腳、主浮體、示標三個部分組合而成。漂腳用於固定浮漂,有竹腳、碳腳、玻璃鋼腳之分。主浮體的外表塗有防水塗料,保持浮體的浮力穩定性。塗有多種顏色的示標也被稱為標示桿、漂苗子、漂尖子、漂尾。示標一般分為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的是玻璃鋼製品,空心的是比尼爾塑料管。
為了適應不同水深、不同釣法的需要,浮漂被製造商做成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號數。浮漂是否實用,性能是否優良,完全取決於浮漂製造商對釣鯽運動的理解程度和對製造工藝的選擇以及在質量上的追求。
32.長身漂:一種主浮體細而長,示標也細而長,漂腳長度適中,專門用於釣底、釣離底、釣深水的浮漂。這種浮漂在水中移動時受水的阻力小,穩定性好,站立後二次下沉均勻緩慢,行程大,特別適合捕捉鯽魚的離底"截殺"信號。對魚在底部吸餌產生的輕微拉力、反應極為靈敏,是釣底必不可少的浮漂。
長身漂中又分為長身長尾(示標)和長身短尾兩種。長尾可達12目以上到20目之間;短尾在12目以內,如果是軟短尾大致在7目左右。
長身漂其漂身越長越細,示標越長越細,就越靈敏。但調釣得如果不正確,也會降低靈敏度或過於靈敏常出現假信號。
33.短身漂:一種入水後站立快、適合於釣浮的專用浮漂。有人也把它稱為棗核漂。短身、短尾、短腳,總長10厘米上下,而且漂身不太粗的短身漂,更適合於釣中上水層。短身長尾、長腳的浮漂不適合於釣浮。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短身漂,基本上是用於溪釣和冰釣的,雖說也能用於競技釣鯽,但不太理想。很多競技釣愛好者都自己改制軟尾短身漂,示標只留4目,漂腳也很短。
34.急收肩浮漂:也稱為鈍肩漂。因浮漂主浮體上根部呈傘狀斜平面,當浮漂在水中失去牽引力上浮時,水對其端面形成的阻力較大,使它獨具特點,專用於釣吐餌快的滑魚。
35.大肚漂:一種漂身短,漂尾長,漂腳短的浮漂。這種浮漂由於材料和加工工藝的關系,一股是木製品。大肚漂重心點低,站立較快,二次下沉前的停頓時間相對長一點,在釣中下層鯽魚方面具有優勢。
36.軟身漂:目前專指用於釣鯽的去殼孔雀翎浮漂。這種浮漂能稍微彎曲,浮力比同體積帶殼孔雀翎浮漂要大,靈敏度高,使用不當容易斷裂。
37.硬身漂:過去專指帶殼孔雀翎浮漂。如今泛指漂身不能彎曲的浮漂。孔雀翎、木質、蘆葦、豪豬刺等材料製成的浮漂都是硬身漂。
38.釣箱:競技釣必備釣具。它既能存放釣餌、食盆等物品,又能當座椅,還是安放架竿、食盒、魚護的連接體。
釣箱是塑料製品,按容積(立升)區分大小。購買釣箱,一定要自己的身高來選擇大小。以坐在上面大小腿形成70度左右的角度為合適。
39.釣箱配件:指用金屬螺絲固定在釣箱前端不同位置,連接安放架竿、食盒、魚護的配件,是用於競技釣的釣箱必不可少的配件,有塑料和不銹鋼兩種類型的配件。因材質和加工難度不同,兩類配件的售價相差很大。
40.釣箱附件:像裝在釣箱後面的傘架,裝在釣箱側下端可起到調節釣箱平穩的調節腳,裝在釣箱蓋上的座墊和帶*背的折,裝在釣箱側面用於臨時插竿的竿掛都屬於附件。這些附件並非必備之物,可以根據個人愛好和需要選擇安裝
41.摘鉤器:細長帶前叉的金屬或塑料製品,當魚鉤掛在魚嘴深處,用手無法摘鉤時,用它把鉤頂下來。
42.摘魚器:裝在魚護護圈上細長的不銹鋼釺,將帶著魚的鉤掛在鋼釺上,拉住子線向下轉動魚鉤,使鉤尖朝下,魚從無倒刺鉤上自動滑落到護中。
43.拉餌盤:盤中央貼有經過電鍍處理的強力磁片或磁條,能分開吸住雙鉤便於拉餌的輔助用具。拉餌盤種類繁多,因比較簡單也可以白己製作。目前較為流行的拉餌盤只貼一根5厘米長短的強磁條。有些釣手不用拉餌盤,也照樣能拉出漂亮的餌粒。
44.魚護:競技釣魚護,要求護口大,護長兩米上下(確保各種賽場魚護都能入水),護網眼不大於l厘米。護的顏色不要太鮮艷,以免驚魚。
45.抄網:競技釣使用的抄網,口不要過大,30厘米左右即可。網兜不要過深,否則容易拉斷子線,另外取摘魚也費事。抄網全長在l.8~2米最適用。有些抄網把做得很精緻但太短,遇上水面低的賽場,抄魚就不方便,影響比賽。
46.釣魚鏡:釣魚鏡雖說也是大陽鏡,但它一定要有偏光作用,這樣才能盡量把水波的反光濾掉,便於在陽光下觀漂。
47.釣魚帽:釣魚帽同其他運動帽差別最大的就是帽沿很長,更利於遮擋陽光。另外多一根帽帶,有風時不會把帽子刮跑。日本的釣魚帽,有帽帶的是海釣帽子,無帽帶的是淡水釣帽子
❸ 綁魚鉤方法
綁魚鉤的三種方法介紹。
第一種、先圈後結法
這種方法是很多釣友最先學習的魚鉤綁系綁法,操作起來非常簡單,一共需要三個步驟即可完成綁系。
1、沿著鉤柄,將魚線纏繞在鉤柄上,小鉤纏繞4圈,大鉤纏繞6圈,鉤底處線頭留出4厘米左右。
2、靠近鉤柄處的魚線,打一個對壓的線圈,將其從鉤尖處套入,如此操作,穿過兩個線圈,一定要壓住鉤底的線頭。
3、用鉗子拉住鉤底的線頭,用手拉拽鉤柄處的魚線,用力拉緊,將鉤底處多餘的線頭剪掉,另一枚魚鉤也如此操作,兩枚魚鉤綁系完成。
第二種、雙指繞纏法
這種方法被稱為綁鉤最快的方法,曾有商家在天津漁具展,用這種方法,1分鍾一共綁系了36付子線,簡直驚為天人,其操作步驟,也不復雜。
1、打一個線圈,兩頭魚線並行壓住鉤柄,朝向鉤底的魚線留出3~4厘米,並用手捏住兩段魚線和鉤柄。
2、另一隻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將線圈撐開,從鉤尖自鉤底、鉤柄繞過,兩指下壓繞著鉤柄繼續繞圈,纏繞4~6圈後,繼續用手指捏住魚線和鉤柄。
3、用鉗子拉住鉤底處的線頭,用力往下拽,然後拽住鉤柄處的魚線輕輕上拉,確保魚線緊緊地綁系在一起,剪掉鉤底多餘的線頭,按上述方法綁系另一枚魚鉤,雙鉤綁系完成。
第三種、鉤柄纏繞法
這種方法在老鳥們之間用得比較多,倒不是說這種綁系方法好用,而是這種方法綁系的魚鉤最為結實,步驟也略微繁瑣一些,但是這種綁系方法,基本上就不太存在脫線的可能。
1、將魚線沿著鉤柄朝鉤底並行,余出來大約6厘米左右的魚線,向上壓住魚線和鉤柄,魚鉤的底部留出一個舌扣。
2、將余出來的魚線,自鉤柄向鉤底,壓著魚線和鉤柄開始纏繞,大約纏繞5~8圈就可以了。
3、將線頭從留出的舌扣中伸出來,拉著線頭,輕拽鉤柄處的魚線。
4、轉動魚線的線圈,壓著鉤柄處的凹槽,然後用鉗子捏著鉤底的線頭,用力拉拽,單鉤綁系完畢,另一枚魚鉤依次操作即可。
魚鉤(fishhook)
垂釣時用於懸掛釣餌以吸引魚類上鉤的工具。現在魚鉤的發展很快,種類繁多,有不銹鋼的,有碳素材料的合金鋼,大小型號分類也比較多。
魚鉤(fishhook),魚鉤由柄頭、鉤柄、鉤彎、鉤尖、鉤門、鉤底六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是垂釣時必備工具。完善的釣具組合是助您成為垂釣高手的利器,而魚鉤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❹ 釣魚鉤是怎樣綁的釣魚是怎樣組裝的
這個說也說不清楚 你可以到網上查找教程 或者到漁具店買點魚食讓他們幫你綁一下
❺ 怎樣正確使用綁鉤器
正確使用綁鉤器,首先將魚鉤固定在手動綁鉤器上後,旋轉螺栓,加固魚鉤,綁小鉤更加要注意固定,擰緊螺母後,接下來將魚線掛在綁鉤器上,注意將短線頭放在長線頭上面,將手動綁鉤器向內側旋轉,向內側旋轉5到6圈後。
然後將線頭穿過綁鉤器頭部第一個線孔,將鐵質線孔按下去,拉緊線,將魚鉤從綁鉤器上取下,就完成了,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將魚鉤固定在手動綁鉤器上後,旋轉螺栓,加固魚鉤,綁小鉤更加要注意固定。
注意事項:
1、轉動螺母的時候注意要用它夾住魚鉤。
2、手動綁鉤器向內側旋轉的時候,要注意圈數,繞上五六圈。
3、所有步驟完成後,需要將魚鉤從綁鉤器上取下來。
4、綁鉤器向內側旋轉五六圈後,一定要鐵質線孔按下去,拉緊線。
❻ 釣魚綁鉤器怎麼使用
釣魚綁鉤器的使用方法:
1、先把魚鉤放入綁鉤器,然後擰緊螺母;
❼ 怎樣用綁鉤器綁釣魚鉤
網路搜索一下,各種圖都有
❽ 釣魚竿浮漂怎麼綁
浮漂有浮漂坐,兩個太空豆固定,浮漂往坐上插,不用綁。
❾ 綁魚鉤怎麼綁
魚鉤的綁法圖解:
1、左手持鉤同時將釣線按照圖中的方式彎成一個圈,注意兩邊的線頭要留出足夠的長度。
2、右手捏住線圈介面的右側線,將釣線在鉤柄上纏繞,注意纏繞時須將右側的線頭和鉤柄同時纏繞在一起。
3、一共纏繞4-5圈即可,不宜過多。
4、纏繞夠圈數之後,將纏繞線交左手捏緊,如圖所示,右手再捏住右側被纏繞線的線頭向外抽拉。
5、一直抽到頭後並用力勒緊,同時須注意避免用力過猛而至鉤尖傷手。另一個重要的是,要使抽拉出來的釣線方向在如圖所示的鉤柄內側,因為鉤柄的頭部固定片是向外傾的。釣線如果留在鉤柄外側,在釣魚時常會造成鉤柄固定片磨損釣線造成跑魚。
6、最後用剪刀減去多餘的線頭。
7、子線一端的魚鉤綁好了,另一端的鉤子也用相同的方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