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北京廣播器材廠什麼時候改名

北京廣播器材廠什麼時候改名

發布時間:2022-08-15 01:58:25

㈠ 北京廣播器材廠是從上海遷到北京的嗎

北京廣播器材廠現在叫北京北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BEF),組建於1950年,主要由上海虹橋路廣播器材修造廠116人、上海人民唱片廠24人調遷北京並自帶設備組建。當時廠址在北京德內大街草場大坑甲44號(後名四環胡同)。

㈡ 王殿甫的個人簡介

王殿甫出生於遼寧。
1960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無線電子。
1961年-1962年任三機部一局技術員。
1961年至1979年,王殿甫擔任國務院下屬電子工業部高級管理人員曾任四機部電子工業部工程師、處長、辦公廳主任、黨組成員。
1979年12月至1991年,王殿甫出任北京廣播器材廠廠長,高級工程師,該廠為中國最大廣播器材廠。
1991年至1992年12月,王殿甫升任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CEC總經濟師,電子系統工程局局長,CEC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公司,擁有資產約超過人民幣500億元。
1993年1月至2000年3月,王殿甫任深圳市賽格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賽格集團是首個在中國的電子行業里成立的集團,下屬有4個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公司;賽格集團是深圳市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
2000年4月至2004年12月,王殿甫任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深圳市電子商會會長。
王殿甫自1993年接任馬福元主政賽格,在王主導賽格的7年多時間里,他完善了賽格的產業鏈,期間曾促成賽格與日立、三星、意法半導體等國際電子巨頭的合資項目。
現任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深圳電子商會會長、高級工程師。

㈢ 中國最早的彩色電視機是什麼牌子

中國第一台電視機1958年3月由天津無線電廠試製成功。為了紀念這台電視機的誕生,它被命名為「北京」。1941年,美國在世界上首先發明了電視機。而中國在1958年以前,電視工業還是一片空白。1957年6月,天津無線電廠接受了研製電視機的任務。在沒有技術資料、材料,而僅有幾台電視機散件的困難條件下,這個廠同研製電視發射機的北京廣播器材廠密切配合,制訂出適合中國情況的樣機設計、安裝、測試方案,終於在1958年1月裝配成功第一台樣機。同年3月17日,「北京」電視機試播成功。至此,結束了中國沒有電視工業的歷史。這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電視工業突飛猛進地迅速發展,已形成產品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1997年的統計公報數字表明,電視機的年產量已達到2643萬台。到1998年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電視大國,全國擁有3.17億台電視機;電視機年生產能力近4000萬台。

㈣ 中國第一個電視台是哪個

北京電視台(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正式改為中央電視台。2018年3月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合組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於1958年5月1日試驗播出,當年9月2日正式播出。中國電視事業由此誕生。

自1958年中央電視台建台以來,一代又一代的電視工作者艱苦努力,開拓進取,創造了中央電視台發展歷程中的一系列「第一」,這些「第一」在中國乃至世界電視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1958年5月1日19時整,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試驗播出,中國自己的電視播出信號第一次出現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國電視事業發展的歷史由此開始了。

(4)北京廣播器材廠什麼時候改名擴展閱讀:

1958年9月2日,北京電視台正式播出。正式播出的電視節目由每周兩次增至每周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時試辦了五期《電視廣播節目報》周刊。北京電視台正式播出後,事業建設逐步走上正軌,並獲得了相應的發展。

從1960年1月1日起,北京電視台試行新的固定節目時間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節目。設置了十幾個固定欄目,既有面對廣大觀眾的欄目,又有特定對象欄目;既有新聞性欄目,又有知識性、娛樂性欄目。電視的媒體功能有了進一步體現。

到1960年5月,在廣播大樓院內設計建設的北京電視台「新樓」落成。建設有面積分別為600平方米、15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大、中、小三個演播室,有一個電影機房和兩個導演控制室。

此外還有電影審看間、道具製作間、化妝間、演員休息廳等附屬用房,在地下室籌建了洗印車間。北京電視台開始步入正軌。

1978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電視台正式改稱中央電視台,英語縮寫為「CCTV」,對外稱「中國中央電視台」。當晚,更換後的新台標映現在屏幕上,從此,揭開中央電視台新的一頁。

㈤ 中國最早第一台電視機什麼時候在哪兒生產出來的,其中有沒有其他國家的零件如果有請說明是哪個國家的

1958年3月17日,是我國電視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晚上,我國電視廣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試播電視節目,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後改為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研製的中國第一台電視接收機實地接收試驗成功。

這台被譽為「華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電子管黑白電視機,如今擺在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的產品陳列室里。我國在1958年以前還沒有電視廣播,國內不能生產電視機。1957年4月,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把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廠領導立即組織試制小組,黃仕機同志主持設計。當年,試制組多數成員只有20歲上下,他們對電視這門綜合電、磁、聲、光的新技術極其生疏,沒有見過電視機,參考資料也很少,通過對資料、國外樣機、樣件的研究,他們根據當時國內元器件生產能力和工藝加工水平,制定了「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通道和掃描分開供電、採用國產電子管器件」的電視機設計方案。

我國第一台電視機的試製成功,填補了我國電視機生產的空白,是我國電視機生產史的起點,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電視機生產大國。
中國第一台電視機1958年3月由天津無線電廠試製成功。為了紀念這台電視機的誕生,它被命名為「北京」。

1941年,美國在世界上首先發明了電視機。而中國在1958年以前,電視工業還是一片空白。1957年6月,天津無線電廠接受了研製電視機的任務。在沒有技術資料、材料,而僅有幾台電視機散件的困難條件下,這個廠同研製電視發射機的北京廣播器材廠密切配合,制訂出適合中國情況的樣機設計、安裝、測試方案,終於在1958年1月裝配成功第一台樣機。同年3月17日,「北京」電視機試播成功。至此,結束了中國沒有電視工業的歷史。這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電視工業突飛猛進地迅速發展,已形成產品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1997年的統計公報數字表明,電視機的年產量已達到2643萬台。到1998年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電視大國,全國擁有3.17億台電視機;電視機年生產能力近4000萬台。

㈥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的歷史沿革

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之後,抓緊進行人造衛星和戰略武器運載工具發射試驗准備。1965年,國家科委在「中國的綜合時號改正數」鑒定書中再次提出「從戰略上考慮,建議中國科學院在西部地區從速增設一個授時台」。在「651」計劃(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計劃)的「時間統一勤務系統初步方案」中,國防科委明確提出「在西安地區建立短波授時台,以滿足第一顆人衛的需要」的建議,同時提出建立中國長波、超長波授時電台的問題。為此,國家科委於1965年12月12日在科學會堂主持召開「為備戰需要應迅速在中國內地建立授時台(時間與頻率發訊台)問題座談會」,會議認為:西北授時台應立即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進行籌建。
1965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就建立內地授時台問題在「651」方案論證上提出四條建議,指出西北授時台不僅包括授時工作,今後還要開展天文方面的其它工作;台址選擇要靠近人衛地面系統控制計算中心的位置,該中心已初步確定在西安地區。
1966年2月7日,上海天文台受中國科學院委託提出《西北授時台(暫名)籌建方案》和《西北授時台(暫名)第一期基本建設設計任務書》。
1966年3月26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國務會議,把建設中國標准時間授時台的計劃正式確定下來。隨之面臨的第一大問題便是選址,首先,選址一定要盡量靠近中國大地圓點附近;其次,地勢必須開闊;再者,必須有利於備戰。最終,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陝西省關中地區籌建授時台。該台屬「三線」單位,代號為「中國科學院326工程」,縣團級建制,黨政關系歸地方領導,籌建工作由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負責,技術工作由上海天文台負責,主要技術力量從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抽調支援。
1966年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報送《西北授時台基建設計任務書》,授時台建設地點為陝西省武功縣。同年6月,根據陝西省軍區的意見,授時台台址改定在陝西省蒲城縣境。
1966年9月12日,中國科學院重新向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報送改稱為西北天文台的基建設計任務書,提出「經與有關國防部門研究,並經我院研究,決定從速在中國西北地區增設一個完整的授時台,定名為『西北天文台』。該台主要任務為天體測量,以開展時間和頻率為重點……相應開展星表、緯表研究、人造衛星觀測和用衛星確定地面絕對坐標的研究,與全國天文台合作建立中國獨立自主的天體測量體系。」西北天文台人員編制定為125人。國家科委於1966年11月29日批復同意。
中國首都北京處於國際時區劃分中的東八區,同格林尼治時間整整相差8小時,而中國本身又地域遼闊,東西相跨5個時區,而授時台又必須建在中國中心地帶。從而也就產生了長短波授「北京時間」的發播不在北京而在陝西蒲城,也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出的標准時間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發播。 中國科學院抽調上海天文台、西北分院等現場組成326工程籌建處,並借調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部分技術人員負責籌建中的技術工作。籌建處於1966年10月17日起對外辦公並啟用公章,辦公地點暫設在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後於1967年6月13日遷駐蒲城。
326工程在蒲城縣境的具體建設地點,開始選在縣城東側,後改為城南401高地和501高地,最後按「靠山進洞」的備戰要求決定短波發射台建於縣城西北西山腳下唐憲宗景陵附近,收訊、天文觀測和生活區建於蒲城縣城西南楊庄大隊。
326工程的土建工程由建工部西北工業建築設計院設計,建工部5局7公司施工,山洞打挖由工程兵設計院設計,工程兵5師116團負責施工。
1967年8月,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在北京召開326工程協作會議,成立協作組,統一協調工程建設涉及的問題。1968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蒲城召開326工程業務方向論證會,進一步明確326工程以授時為中心,開展世界時、原子時研究;採用短波發射時號,並原則同意採用中等功率的長波發射時號;世界時測時所需儀器設備(光電中星儀、光電等高儀、照相天頂筒等)由南京天文儀器廠等單位合作研製,326工程派員參加研製。 1968年10月初,中國科學院在蒲城召開試播工作會議,並於10月17日上報國務院,請求試播。在這個文件中,中國科學院將326工程定名為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
周恩來總理在此文件上作了如下批示:
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
這一與上海天文台互相配合的陝西天文台,在緊急情況下還要代替上海天文台的時間頻率發播工作,不知所定的呼號、頻率與國際標准有無沖突,對通信對象有無不便,均請科學院再加說明。如無不便,可否從十二月十日起試用,1971年1月1日起正式公開啟用,亦請報復。
周恩來
2/12.70
中國科學院在1970年12月3日就上述批示提交報告,並建議1970年12月15日開始試播。周總理於12月5日批示「照辦」。於是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短波授時台於1970年12月15日開始試播。電台呼號為BPM,發播頻率為2.5,5.0,10.0,15.0MHz。 籌建太陽物理和射電天文觀測系統
陝西天文台在籌建天文時間緯度、人造衛星觀測系統的同時,又根據中國科學院「四五」規劃,籌建太陽物理(色球望遠鏡)和射電天文觀測系統。
經中國科學院天文系統調整,專門為陝西天文台研製的照相天頂筒調配天津糾度站,太陽色球望遠鏡調配烏魯木齊人衛站,陝台自行研製的7.5厘米和3.2厘米射電望遠鏡調撥雲南天文台。
到20世紀70年代末,陝西天文台天文觀測儀器僅有用於天文時緯觀測的光電中星儀、光電等高儀和用於人衛觀測的光學跟蹤列印經緯儀,天文工作基本上局限於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部分太陽物理學的觀測研究。
短波授時台試播
中國科學院組織上海、北京、紫金山、雲南天文台、測地所武昌時辰站、烏魯木齊人衛站配合陝台進行長時間接收監測,陝台還派員赴喀什、海拉爾等地接收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發射功率小,信號波形未達到設計要求,信號有效覆蓋半徑僅為2000公里左右。這說明在建設過程中將天線原設計高度由30~60米改為10米的小天線方案是不成功的。1973年8月,中國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對BPM短波授時台進行技術審查,確認了這些問題,並提出擴建建議。擴建內容包括:加大發射機功率,增加4台50KW發射機;恢復30~60米高鐵塔天線,並增加天線鐵塔數量,使之形成天線陣;時間基準由現用石英鍾英鍾逐步採用原子鍾,並建立原子時基準。
1973年12月,BPM短波授時台停播,實施擴建。
遠洋授時服務
國家科委要求中國科學院在短波授時中增加遠洋授時服務,以滿足「718工程」需要。1975年1月,中國科學院決定在BPM短波台擴建中增加3台50KW發射機和相應的多副定向天線,並新建洞外發射機房。
擴建工程於1978年完成,1979年重新試播。試播期間圓滿完成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中的授時任務。1980年12月,中國科學院在臨潼召開了BPM短波授時台鑒定會。鑒定會認為,BPM短波授時台達到設計要求,可以交付國家使用。
1981年2月,中國科學院就BPM短波授時台正式發播問題向國務院提出請示報告。國務院同意從1981年7月1日起,BPM短波授時台正式承擔發播中國短波時號任務,屆時上海天文台停止BPV時號發播。
建立長波、超長波授時台
早在醞釀籌建西北授時台過程中,國防部門就建議建立長波、超長波授時台「651」工程「時間統一勤務系統初步方案」把採用長波授時,在西安地區建立以原子標准為基礎的長波授時台列為最佳方案。
1965年12月,國家科委主持的座談會提出「中國目前需要盡快解決發播超長波時間頻率訊號問題」,要求中國科學院負責盡快與有關單位聯系,遇到問題「應及時向科委反映」。中國科學院在1965年12月31所提四條建議中提出「內地授時台已初步選址,在安排中由於對超長波用途的迫切性了解不夠,該項工作未列入預算中。若超長波、短波電台一起進行投資,我院無力負擔,希國家另行撥款。」1966年,總參再次提出:「根據將來的發展,要考慮長波和超長波發播,其覆蓋半徑為6000公里。」
1967年4月,上海天文台提出在326工程中增設發射長波計劃。中國科學院於同年5月上報國家科委,提出在326工程中增設40KW長波發射機請示。國家科委未予答復。1968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論證326工程時,原則同意採取中等功率的發波發射。同年11月,中央軍委辦事組在中國科學院關於326工程防護要求的請示報告上批示:在工程設計上,要考慮到中國能夠製造長波、超長波授時台的設備時,改裝成長波、超長波授時台設備。
1970年9月,中國科學院再次提出:326工程應立即採用長波授時,並將其列入「四五」規劃。1970年10月,8361部隊對長波授時台進行調查,並向國防科委提出關於建立低頻台問題的報告。國防科委經與中國科學院協商,於1971年7月14日向國務院、中央軍委提出「中國科學院迅速著手在陝西天文台增設長波授時台」的報告,並建議列入國家計劃。1971年7月25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批示報告,隨即國防科委、中科院抽調8361部隊、8120部隊、陝西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的領導和科技人員組成調查組,就建立長波授時台有關問題進行深入調查。調查組於1971年8月底和9月初分別提出「關於建立長波授時台的調查情況報告」和「籌建長波授時台方案(草案)」。
1972年1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委聯合向國家計委提出「關於籌建長波授時台的請示報告」。在這一報告中,中國科學院以長波授時台作為326工程的第二期工程,故確定其代號為3262工程。同年5月,中國科學院向全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申請長波授時台使用頻率100KHz。全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於5月18日批復同意。
1972年5月16日,中國科學院頒發「中國科學院262工程指揮部」印章,即日啟用。指揮部辦公地點設在中國科學院院部大樓。
①長波授時台設計方案
討論長波授時台設計方案過程中,國防科委與空軍司令部協商,決定將後者委託海軍720研究所設計製造的空軍導航試驗主台(長河二號)結合建設。1973年2月,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中科院負責人武衡共同主持,召集國防科委四局、中科院3262工程指揮部、海軍司令部通訊兵部、海軍第七研究院的領導開會,商討合建台的建設問題,取得一致意見,並通過國防科委、中國科學院、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聯合於1973年4月28日向國務院、中央軍委上報的關於長波授時台與長波導航試驗台結合建設的請示報告。
國務院、中央軍委於1973年6月16日以國發[1973]72號文批復同意,並指示:在建設步驟上應分兩步走,先安裝小功率發射台進行試驗,以取得經驗並解決國防急需,同時安排大功率發射台的研製和基本建設;設計計劃任務書送國家計委審批後列入國家計劃,合建台的建設由中國科學院負責抓總。
1973年6月27日,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3262工程指揮部、陝西天文台和計劃局聯合起草的「長波授時台計劃設計任務書」文稿,決定長波授時台的建設和陝西天文台現有的天文測量、短波授時等工作合並後,仍名為陝西天文台,由一個班子統一領導;會議同意陝西天文台屬地師級單位,實行中科院和陝西省雙重領導。
②3262工程計劃設計任務書
1973年7月10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家計委報送「3262工程計劃設計任務書」。國家計委於9月3日批復同意按任務書提出的方向任務、科研內容進行工作,人員編制控制在600人以內。
3262工程選址從1973年10月開始,年底結束。經過對蒲城縣境及其鄰近縣城踏勘,並經中國科學院及地方政府批准,確定長波發射台建於蒲城縣縣城西側,300KM小功率試驗台建於城南501高地,時頻基準實驗室、科研大樓、台部管理機關和生活區建於臨潼縣城東側,天文觀測站遷建於臨潼縣斜口鎮。
1973年12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3262工程任務落實會議,成立由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委、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陝西省政府有關負責人組成的協調小組協調工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至此,3262工程建設全面展開。
1974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3262工程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由中科院副秘書長郁文主持,錢學森出席會議。《3262工程總體方案》是長波授時台建設的總依據。會議審議了該總體方案,原則予以通過,並就某些具體技術、實施計劃和任務落實提出了意見。會後,3262工程指揮部、陝西天文台、各參加單位按總體方案要求開始各項建設和設備研製工作。
③小長波台
小長波台於1974年11月破土興建,1975年7月完成,720所隨即進行機器安裝調試,天線架設,並聯調成功。1976年5月26日至6月2日,中國科學院由劉華清主持在西安召開小台試播工作會議,確定試播測試方案。
小長波台於1976年7月開始試播。試播期間,工程指揮部於1978年9月25日至11月25日,在臨潼、銀川、定襄、酒泉、成都、西昌、大足、當陽等9地15個點上進行飛機搬運原子鍾的長波電波傳播試驗;在20基地東風站——大樹理、27基地西昌站——勉寧之間分別進行火車和汽車搬鍾試驗;1979年4月8日至5月24日,進行重慶——上海沿長江的接收測試;同年9月16日至10月初,進行上海——錦西沿東海、黃海的海上傳播測試。除工程指揮部、陝西天文台外,參加測試的單位還有四機部1022所、國防科工委測量通訊總體研究所、西北電訊程學院以及各監測站。測試結果驗證了大台建設總體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從1979年11月1日起,小長波台開始每天定時發播,呼號為BPL,頻率為100KHz。
1980年3月20~25日,中國科學院在西安召開小長波台技術鑒定會,確認小台授時精度達到設計要求,可以正式開展中國的長波授時服務,滿足國防急需。小長波台的授時服務由於大台建成試播於1983年5月停止發播,並於1991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報廢。
一期工程中臨潼部分的土建工程於1980年完成,同年10月,台部機關各辦事機構、時頻基準、各研究室、工廠遷駐臨潼新址,天文儀器(光電中星儀、光電等高儀等)遷至新址觀測。蒲城部分,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定名為陝西天文台二部,縣團級建制,在陝台領導下開展各項業務工作。
長波授時台主體工程(大功率長波發射系統,即二期工程)主要包括發射機房、傳輸電纜、天線架設等土建工程和所需設備研製。土建工程由西北建築設計院設計,工藝設計由王治才抓總,陝西省第三建築公司於1978年5月開始施工,1979年9月完成。3262工程全部土建工程於1983年11月通過國家計委主持的國家驗收。二期工程的主要設備由國內研製生產。其中2000KW脈沖發射機網路參數由工程指揮部組織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北京廣播器材廠、720所、1022所協作試驗取得,四機部761廠按試驗參數設計發射機,並加工製作。發射機於1979年11月運進現場,1981年6月完成安裝,開始調試。發射天線,經多次論證,最後確定為四塔倒錐形天線,塔高206米,由1022所完成電氣性能設計,西北建築設計院完成結構設計,廣播電視部廣播設備廠於1981年5月完成加工製作和現場架設。
原子時頻基準建立
原子時頻基準由陝西天文台負責建立。陝西天文台從1979年10月1日起,由潘小培抓總,利用四機部768廠和北京大學漢中分校研製的三台銣原子鍾和上海市計量局研製的2台氫原子鍾,建立了中國獨立的原子時間標准,正式出版以原子時為標準的《時間頻率公報》;1980年5月,引進3台美國商品銫原子鍾參加守時。從1981年1月1日起,陝台原子時AT(CSAO)參加國際原子時系統TAI(BIH);國際時間局在其公報上每月刊布AT(CSAO)結果。
長波接收機是用戶關鍵設備。工程指揮部原定研製兩種接收機:由四機部1017所研製模擬接收機,海軍720所研製數字化接收機。720所研製的數字化接收機樣機也因存在問題而被撤銷。為解決工程急需,工程指揮部張邦信與四機部750廠合作,仿製美國2000C型羅蘭—C定時校頻接收機,1977年11月完成樣機,1978年2月通過四機部和中科院聯合鑒定,定名為PO20定時校頻接收機,並投入批量生產,提供用戶使用。
按總體方案要求,3262工程分別在烏魯木齊人衛站、酒泉東同基地、長春人衛站、廣州人衛站、雲南天文台、北京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設立七個電波傳播監測站,各監測站的設備購置、人員配備在小台試播聯測之前全部建成。
1983年6月7日,大功率脈沖發射機與天線聯調成功,調試中發現發射機可靠性欠佳。為滿足應用急需,陝台於同年月7日25日先以半功率試驗發播,後由761廠再行調試。1985年5月26日,第二次聯調成功後,發射系統正式交付使用。陝西天文台於1985年月7日1日起,以全功率正式試驗發播BPL長波授時信號。
1986年6月16~20日,國家科委主持在臨潼召開長波授時台國家級技術鑒定會。鑒定會議認為:長波授時台技術指標達到總體方案設計要求。1987年1月2日,國家科委為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頒發「長波授時台」國家級鑒定證書。BPL長波授時台由試播轉為每天定時發播,正式開始中國的長波授時服務。
1986年,陝西省決定修建西安—臨潼高速公路。斜口天文觀測站搬遷另建。1988年6月,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經中國科學院同意,批准陝西天文台天文觀測站建於驪山鳳凰嶺(海拔高度為1014米)。整個土建工程於1991年完成,天文觀測站1991年10月由斜口遷至驪山新址。陝西天文台天文台工作在原來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觀測手段,學科發展上增長出歷史天文學、銀河系動力學等新的研究領域。
短波台技術改造

1988年12月,陝西天文台提出短波台技術改造方案,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局於1989年3月在臨潼召開改造方案論證會,認為短波授時台設備更新並搬遷台址是必要的。此後,陝西天文台在1990年、1991年、1992年連續向中國科學院申請短波授時台搬遷改造計劃。中國科學院於1993年6月以(93)科發計字0520號文批復同意短波授時台遷建計劃,並撥專款552萬元實施搬遷改造。改造工程由王治才抓總,技術工作由王玉林負責。
短波授時台搬遷改造的主要內容是:台址由唐陵山搬遷至二部工作區,採用脈寬市制式發射機,天線為14~26米自立式鐵塔10座和20.5米拉線式鐵塔2座,沿用原有頻率發射短波時號,增加發播時碼信息,整個系統實現計算機自動控制。土建工程和天線架設調調試於1996年7月完成,1997年5月完成發射機安裝調試,1998年11月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基建設備驗收,1998年12月18日開始試播。
2000年6月16日,陝西天文台作為中國科學院首批知識創新試點單位啟動創新試點工程。
2001年3月,中國科學院決定並報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將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標志著中國建立了基本的時間頻率體系。更名後的國家授時中心仍然是中國科學院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直屬事業單位,屬國家級基地型研究所。
2006年,院方向項目「中國綜合原子時建立與保持的研究」通過結題驗收。
2007年,臨潼—蒲城微波時間傳輸比對系統技術改造完成並投入使用。
2008年,BPL長波授時系統現代化改造竣工,並開始24小時連續發播,極大提高BPL長波授時全時段授時保障能力,用戶實現全自動定時。

㈦ 電視機什麼時候來到中國

中國的第一台電視機不是引進的,而是自己製造的,中國第一台電視機在1958年製造成功。

1958年9月2日我國第一台電視機製造成功,開始播送黑白電視,並建立了相應的電視工業。1973年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直到2005年上半年,我國平板彩電的銷售量達到72.5萬台,同比增長260%;城市家庭液晶電視擁有率達到了3.56%,等離子電視擁有率也達到了2.81%。

(7)北京廣播器材廠什麼時候改名擴展閱讀

1958年以前,我國的電視廣播事業還是一片空白。為了改變這種落後局面,1957年,國家決定發展電視廣播事業。

當時的電子工業主管部門——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把研製電視發射中心設備的任務交給了北京廣播器材廠(即761廠),把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即712廠)。

天津無線電廠接到任務後,為了盡快攻下這個課題,立即組織成立一個電視機試制小組,由黃仕機擔任產品主持設計師。

此外還有對無線電接收技術較熟悉的老工程師王克中和錢瑞芬,有對機電設計經驗豐富的老技術員黃現培,有擔負儀器設計的技術員吳公超,有對電路調試比較熟練的技術員龔行健以及工人楊茂林和馮佩如等8人。

那時中央廣播事業局廣播科學研究所正好有工程技術人員剛從捷克學習電視技術回國,參加北京廣播器材廠電視中心設備的研製工作。

工廠為了使小組盡快了解和掌握電視機的設計技術,立即派黃仕機和幾位工程技術人員去北京廣播器材廠了解和學習電視發射中心設備的研製工作。其間,他們還多方收購出國人員帶回國內的蘇聯「記錄牌」「先鋒牌」電視機,作為樣機分析研究。

1957年年底,二機部十局的劉寅局長到蘇聯參觀訪問時,帶回來幾套蘇聯新型的「紅寶石牌」電視機散件,提供給他們進行研究。

㈧ 北京北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簡介

北京北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BEF)前身是北京廣播器材廠,組建於1950年,至今已經有60年的歷史。2001年5月29日,北廣科技注冊成立,成立時名稱為北京北廣數字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北京北廣數字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北京北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廣科技主要從事廣播、電視、通訊領域發射設備的研發、設計、生產、系統集成及服務。產品領域涉及無線發射及配套的電視發射設備、調頻、中、短波廣播發射設備、無線通信設備、微波傳輸設備、天線與鐵塔設備、有線電視設備、音視頻設備等的研製生產。各類無線電發射整機功率等級從1W至2000kW、工作頻段從長波、中波一直到微波大約有250餘個品種。
作為中國電視設備工業的先驅,北廣創立了我國電視設備發展史上的三個里程碑:1958年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部黑白電視發射機,揭開了我國廣播電視歷史的新篇章。1975年的第一部中頻調制彩色電視發射機,1998年的第一部高清晰度電視發射機。同時,在民品領域還先後製造了我國第一部1000kW中波大功率廣播發射機,第一部特大功率短波廣播發射機,第一部調頻廣播發射機等,為我國廣電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北廣在通過體制改革成立了北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目前在廣電產業鏈上,擁有了從無線到有線,從演播室到終端設備的全線產品,射頻技術優勢得到擴大,數字技術應用的跟蹤和研究力量得到很快的發展,廣播、電視系統設計、生產、集成能力得到全面加強。近幾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在廣電、通訊領域正在進行著一場「數字革命」 。北廣科技為迎接數字時代到來對公司發展的全面挑戰,從全面提升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培養技術帶頭人,儲備高科技人才,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隨著數字電視的發展我們不斷加大投入開發數字電視的關鍵技術,研製成功了符合國標的數字電視發射機和數字廣播發射機及接收機,在激烈復雜的市場環境中保持市場競爭力,結合自身狀況,制訂面向產品和服務的運作策略,實現公司的快速發展。
北廣科技在廣播電視領域的開發能力、生產規模、銷售渠道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優化,綜合實力在國內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廣播電視發射設備製造企業,公司產品遍布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並遠銷歐、美、非、東南亞等十六個國家和地區。廣播電視發射設備的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北廣科技憑借雄厚實力,連續當選2007年、2008年「廣電行業十大民族品牌」之首,並多次獲得科技創新優秀企業獎。公司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並在企業內建立了CIMS管理平台,榮獲了科技部頒發的「國家863計劃CIMS應用示範企業」稱號;廣播電視發射機等各類產品取得國家廣電總局、無委會等機構頒發的相關生產證、入網證,並多次被認定為「北京名牌產品」。
作為廣電行業的龍頭企業,北廣科技在創新發展的同時時刻不忘企業擔負的社會責任,在汶川地震救援及北京奧運會期間做出突出貢獻,獲得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抗震救災重建家園 工人先鋒號」錦旗,以及榮獲電控系統的「奧運立功先進組織」稱號。
60年來,北廣科技為中國廣播電視事業和國防通信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北廣已成為集科研和生產為一體的國內最大、配套最全、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廣播電視設備研發、製造、安裝的集成企業,北廣人正以「團結、拼搏、創新、求索」的企業精神,凝聚一心,奮力開拓,用我們的行動實現北廣產業報國的理想。

㈨ 電視機的發展歷程和歷史

1924年,英國發明家貝爾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視機-機械電視。其工作原理只能用機械掃描攝取圖像,解析度為30線,重復頻率為每秒5幀,因此第一台電視其實算不上電子產品。

1933年,茲沃里金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發明了現代電視機的雛形-電子電視。

1958年,天津無線電子廠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取名「北京」,被人譽為:「華夏第一屏」。同一年,電視台開始試播。

1970年,中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也在天津誕生。當時的天津可以說是技術人員的集結地。而世界上第一台彩電是美國無線電公司的CT-100。12英寸屏幕,時間為1954年,比中國早16年。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製出袖珍黑白電視機,使用液晶屏幕僅2.5英寸,由電池供電。

1988年,中國成功發射同步衛星。兩年後,該衛星轉播了亞洲衛星一號發射實況,從這一刻起拉開了中國衛星電視的序幕。

1990年 全國第一家省級有線電視湖南有線廣播電視台開始試播。有線台的成立,打破了無線電視一統天下的局面。隨後顯示技術由彩色電視發展成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

2008年,現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費級3D電視,46寸的E465S,需要帶眼鏡觀看3D效果。

2013年5月,深圳市掌網科技股份成功研製4K裸眼商用3D電視,可實現2D和3D之間的自由切換。

(9)北京廣播器材廠什麼時候改名擴展閱讀:

從電視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顯示技術越來越成熟,發展至今,液晶電視占據了大部分的消費市場,裸眼3D顯示還處於發展的階段。

技術的不斷創新將不斷促進裸眼3D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意味著裸眼3D顯示的商業應用無論其規模還是深度都將得到巨大的發展,並在更多的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參考資料:網路-電視機

㈩ 北京廣播器材廠現在叫什麼名

北京廣播器材廠現在的名字叫:
國廣電科技。
是廣播電視專業服務商。
很有名氣,服務很好的。

閱讀全文

與北京廣播器材廠什麼時候改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業機械有多少種鑒定 瀏覽:324
什麼地方有超聲波碎膽結石的 瀏覽:610
韓國電影 國語 瀏覽:810
交換朋友 李采譚 瀏覽:402
汽車儀表盤擦膠掉色了怎麼辦 瀏覽:873
學生和老師產生的情的電影 瀏覽:354
機械圖紙尺寸rc是什麼意思 瀏覽:912
機械硬碟無法識別如何格式化 瀏覽:273
數字儀表的分辨力如何確定 瀏覽:135
好看的愛情電影網網址 瀏覽:539
腫瘤超聲波檢查是什麼作用 瀏覽:922
防雷裝置設計所需材料 瀏覽:906
哪裡免費看電影院正在上映的電影 瀏覽:788
不卡的電影 瀏覽:455
用內褲做發帶哪部電影 瀏覽:388
壓力檢測簡易裝置 瀏覽:335
機械設計與製造怎麼沒了 瀏覽:654
兩個小時的愛情電影 瀏覽:336
劍三鑄造台怎麼了鑄造 瀏覽:657
煤氣罐減壓閥門漏氣怎麼判定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