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武器有哪些是用什么做的
古代的武器一般采用青铜和铁来冶炼。
青铜时代,那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发现铜加入铅和锡之后铜便成为了青铜合金,硬度高,熔点又低。非常适合作为打造武器的好材质。就取代了石器武器。另外《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便已经充分的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
人们在冶炼青铜时,已经可以按照准备铸成的工具用途不同,对青铜,铅,锡的比例进行调配。有提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局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局一,谓之斧斤之齐;三分齐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都说明了当时人们对青铜冶炼的技巧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而且书中提到的铸成技巧,在现代科学的验证下也同样是正确的。而所有兵器中,青铜出土后往往是最完好的,因为青铜氧化后会在自己表面形成一道氧化层,对武器的保护非常有效。
青铜的特性是又脆又硬,削切容易但想要硬性劈砍是非常难的。从出土的实物可以发现大多造型单一,单刃区背。也不难看出当时的青铜刀刃作为日常用具的作用往往要大于作为兵器。而真正作为战争兵器的,是那些长款的青铜剑,早期青铜剑在商朝便已经有完好的形象了。
最开始长度只有10公分左右。双刃,。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长度开始增加,增长为40公分左右。为了趁手,剑柄由丝麻等粗糙物缠绕。在这之后,便作为正式的兵器作为战场上的主要战力。在最后,剑的长度已经可以冶炼到50-60公分了。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以铸剑闻名于世,在中国出土的吴越兵器便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他们的冶炼技术精湛,在出土的剑身上可以看出工艺华美,剑身上一般有精美神秘的纹理,而且剑身坚硬无比,在今天仍然是寒光四射,时刻准备战斗的神兵利器。
而此时,钢铁的冶炼技术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也许是冶炼铸造已经给铁器的打造带来了太多经验的缘故。也许是二者的打造异曲同工。
在中国的这个时代,钢铁的打造技术是领先世界一大截的,不管是电视也好,电视剧也好,接触到很多名剑都是这个时代打造出来的,无数的文字也记载了当时刀剑之锋利,纹路之好看。
到了秦国,在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发现当时已经是青铜和铁器兵刃一同使用的时代了。剑形狭长,在表面经过仔细的研磨后,有着一层乌黑的氧化物,可以防止腐朽。青铜相比于钢铁,更为脆弱,所以长度也一直受限,秦代的青铜剑硬度犹如碳钢,这点也让
后人惊叹不已。钢铁兵器正式出现在部队时,因为强度以及韧性明显优于青铜,部队便开始大量使用。到了西汉末年,钢铁兵器已经完全替代了青铜兵器了。
古代守城武器:
1、狼牙拍
明代的茅元仪,自幼喜读兵书,经历了15年的时间,将军事著作汇编成一本书。作为一部网络全书式的兵书,在这本书中记载着狼牙拍使用榆槐数的木头制作而成。长度达到五尺那么长,宽度是四尺五寸,厚度也达到三寸。狼牙拍最厉害的设计在于它有长达数百艮铁钉。
每根铁钉都是长度达到五寸,重量是六两。而且四角都是设计的钉环,用四根很粗的绳子挂在城楼上,如果敌人想要攻城的话,只需要把四根绳子砍断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砸中敌人,非常难攻下的一件武器,被砸中的人会当场死亡。要想攻下城池先过狼牙拍这一关。
2、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是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在南北朝时期猛火油柜就在军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种喷火的武器。在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记载了猛火油柜是利用石油为原料,其实在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石油,一开始的人就叫它“石漆”。
到了唐代人们称为“石脂水”,再到了五代人们就叫做“石油”。柜体的材质是用铜做成的,密不透风,下面有四个脚,上面有四个卷筒。
在柜子的旁边开一个小口,口上有盖,就是往里面注油。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如果被它击中的人或建筑是无法用水扑灭的,猛火油柜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喷火器了。这也展示了当时的人们智慧还是非常厉害的。
3、八牛弩
八牛弩是宋代时期的一件非常厉害的武器,当时宋代有一种弩是叫叫“三弓床弩”,意思就是用用三支弓组成,后来人们给它改了名字就叫“八牛弩,听起来是不是就已经很厉害了。
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100多人来完成,而且在瞄准和发射上面都是特殊的人来完成,这种弩可以发射踏橛箭,把箭成排地射在城墙上,形成简易的阶梯,这样可以让士兵更容易爬上城墙去攻击敌人。
4、八牛弩
这种床弩还可以发射很长的箭,在宋代的《武经总要》记载了一些床弩,提到过一种弩,堪称冷兵器之王!在使用的时候被大家称为八牛弩。意思就是牛的力气是非常大的,八头牛才能拉动的,说明它的威力是非常大的。主要放在城楼上面用来对付敌军的战车,在六百米内能摧毁敌军的战车。
5、飞火枪
飞火枪是南宋时期的金兵武器,宋人称它为“梨花枪",而金人称它为”飞火枪“。这种枪是在枪筒内注入火药,开枪之后能烧十步那么远,没有人敢接近它,非常的厉害。这种枪到了清代以后,仍然成为了军队的装备之一,一直延用至此。
枪头的两侧有铁叉,在铁叉的上面涂满了毒药,意思就是如果杀不死的话就用毒药毒死。反正不会让敌人活着离开,能看到飞火枪杀人也是一种荣幸吧,很有视觉冲击力,而且飞火枪也是中国的十大名枪之一。
6、赛门刀车
塞门刀车是古代最为实用,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守城武器,制作的时候车体的宽和长是和城门的长和宽是一样的,这样打开城门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推出去攻击敌人。在车上装了24把非常锋利的尖刀,有轮子方便推。
当敌军攻进城门处时就可以用刀车堵住,可以阻止敌人进来。既可以杀别人也可以挡住敌人的石头。刀车是极为坚固的两轮车。数百名士兵推动至城门处,《墨子》中记载了这种赛门刀车的用途,如果城门不保的话就可以把它当作应急的武器。
2. 古代打造兵器的过程
古代兵器不同锻造过程也不同,古代三大名刃中大马士革弯刀和马来剑已经失传,所以就以日本武士刀为例.
日本武士刀首先要取材,把主要的铁原料弄成球,放在炉中和木炭高温加热,形成海绵铁,然后打造成长条,然后把长条分成许多分,工匠目测看哪部分的材质好,好的用来锻刀,不好的做农具,好的材料就是玉钢.
基本原料有了,然后就是反复锻打,基本上都是折叠锻打,因为折叠锻打后刀刃会形成无数层,这样能增强刀的威力,基本上刀刃部分最多可折叠16次,因为折叠锻打本身就是脱碳的过程,次数太多不好,一般都是10次左右,最多16次,刀刃的层数就是2的16次方,能达到上万层.
刀刃打造好以后再打造其他部分,然后把刀背+刀刃+刀背夹在一起,高温加热,然后锻打,这里面可能要在三种钢材中间加一些泥沙,加强匿合,这个泥沙是工匠的秘方.
到形就出来了,我记得在淬火前先让刀自然降温,然后用泥糊在刀上,主要是刀背,刀刃不糊,这样可以让刀有柔韧度,你看日本刀的刀刃上往往有波浪形的花纹,就因为这个过程,把泥糊成波浪型,甚至有些人会在刀背上抠出一些图案,然后加热,加热到一定程度,淬火,淬火时刃部先沾水,最好时同时沾.
我说的是大概的过程,不一定就完全准确,但是出入不大.
据说大马士革刀是把乌兹钢锭作成圆饼形,然后加热,用大锤猛砸,砸扁,然后是折叠锻打还是什么的我忘了,反正大马士革刀的花纹必须要有这道工序,没有就不会有花纹.
3. 古代锻造武器的过程是
战国到东汉时期,在炼铁、炼钢及加工工艺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①炼铁的品种和技术有采用低温固体还原法得到的块炼铁;高温液体还原法得到的白口生铁、麻口生铁、灰口生铁、球墨铸铁;对白口生铁通过退火柔化处理技术加工成可锻铸铁(韧性铸铁)和球墨可锻铸铁.②炼钢和锻打技术有:对块炼铁采用固体渗碳技术得到块炼渗碳钢;对可锻铸铁采用固体脱碳技术生产出铸铁脱碳钢;对生铁采用炒钢法加工出炒钢和熟铁;对炒钢施百炼钢技术,产生出百炼钢.③针对不同用途的铁器或一件铁器上的不同部位,采用了相应的多种加工技术,如对刃器的淬火处理.以上所提及的各种技术几乎全见于各种兵器的制作上,可见自古就有将最先进的技术首先用于制造战争武器的传统.
4. 求古代铁匠打造武器(剑)的详细流程
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
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4)古代兵器是怎么铸造的扩展阅读
铁匠用来打铁的工具有:小铁锤、大铁锤、铁夹(用来夹烧热了的铁坯)、砧子(铁匠打铁的平台)等。铁匠有一个自己的铁匠铺,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称为掌控火候。
火炉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对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约只有十来公斤煤可以用来打铁,能够打铁的炭叫铁炭。
5. 古代是用什么材料把钢铁熔成液态来锻造兵器的
在原始社会晚期(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战争中,带有锋刃的生产工具分化出专门用于作战的兵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兵器不断发展变化,到了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以青铜和钢铁为主的冷兵器的发展日趋成熟。火药发明以后,火器逐渐发展起来,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中与冷兵器并用。
因此,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以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是冷兵器时代,约自公元前21(一说公元前22世纪)~公元10世纪;后一阶段是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约10~19世纪中叶。
在人类早期石器时代(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最早武器是用木头和石头做的。石制标枪、石刀、石斧、弓箭等等。
到了青铜器时代(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青铜(红铜与锡的合金)做的剑、戈、钺等等。
铁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钢铁做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等等。
6. 谁能告诉我铸造兵器的过程。
楼上说的是铁兵器,我再补充一点吧.像战国时代的青铜剑,是靠锻造的.青铜的材质太脆,经不起锻打.
铸造青铜兵器,先要做木模,然后用把木模按到砂箱里,做出剑的形状,然后浇铜水,冷却后打烂砂箱取出来,敲掉浮砂.
这时,只是有了形状而已. 用作兵器,刃口的地方要求坚硬,打磨出来的刀锋才会锋利; 中间的刀脊要求韧性好,这样才不容易断. 而这两者是矛盾的,可能是用热处理的办法,但具体的操作我也不十分明了,特别是青铜器的.
铁制的兵器,可以把剑用砂土(有讲究的,普通的泥土不行)包裹起来,刀刃部分薄,中间厚.然后放到炭火里烧红,然后迅速放入水中(就是淬火). 刀刃的土薄冷却快,形成马氏体更多,也更坚硬;刀脊冷却慢,马氏体较少,硬度较低,但韧性好. 由于冷却速度的差异,刀身会变形,严重的会断裂,而且炉内空气的成分(流入的氧气过多会是碳流失,也就是常说的脱碳,降低硬度),加热的火候、时间,淬火的水温、水质(含盐份的水比净水冷却更快,油脂冷却较慢,有人用马尿、马脂来淬火,称为“双液淬火法”),其中任何一步都会决定制造的成败,但只能靠工匠的经验掌握,而这些通常又是秘传的,外人很难知道。
从出土的青铜剑中看,有个别的材质分布并不均匀,刀刃含锡量达到20%,而刀脊部分只有10%左右,铸造的工艺如何控制材质分布,是个谜啊.
铁制兵器的话,可以通过加入炭粉锻打来增加含碳量(现代叫做“渗碳工艺”,不过加入的是CO气体或者甲烷),青铜器没有锻打的工艺,是如何控制成分的呢?
硬度达到要求就可以打磨了。青铜器一般只打磨刀刃,锻造的铁制兵器变形较大,需要靠打磨全身才能得到最终的形状,而且要磨去捶打的痕迹,最后还要用铁砂或者铁锈粉来抛光. 有名的"越王勾践剑"(青铜剑),刀身上附着有黑色光泽的涂层,分析是铬盐,有防锈蚀的作用.推断是用化学处理的办法附着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