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汉朝的货币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
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皮币: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
白金币 :亦称白金三品”。西汉的银锡合金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当时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獒如龟,故用为白金币花纹。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1)汉朝初年为什么中央不铸造货币扩展阅读:
汉初铸造的铜币比较轻,重三株,后来越来越轻。文帝时期,三铢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钱,重四分之一两,可是币值标的却是半两。汉朝的货币危机其实源自于朝廷放任民间私自铸钱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货币流通,好改善财政收入。
可是这项政策的弊端远远超过利处,钱本来用铜铸造,但铸币者掺杂了价值低的铅和铁之类的金属,货币渐渐的贬值,民间的经济逐渐紊乱。许多人趁此机会铸造货币发财,如文帝的宠臣邓通依靠铸铜币家产超过王侯。
另外诸侯们都开挖矿山铸造铜币,吴王刘濞凭借铜矿铸币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底气。汉武帝由于对匈奴的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逐渐用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建元年间开始,武帝开始对货币动手,期间把四株钱改成三铢钱,后来又改回来。来回一改相当于没变,问题自然没解决。元狩四年,一次规模较大的货币改革出现。汉朝发行了白鹿币和白金货币。下令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违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铸币技术上也有了改进,有效防止私铸造货币的发生。此后经历一些探索之后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下令严禁各个诸侯国私自铸造货币,把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此项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⑵ 汉武帝的币制改革是怎样的对西汉的财政有何影响
西汉初期的币制是异常混乱的,至汉景帝时,西汉曾4次在“允民自铸钱”与“禁民自铸钱”之间来回徘徊,可谓是反反复复,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之中。
可以说西汉能在汉宣帝一朝步入极盛,并最终成为“强汉”,这跟汉武帝所推行的币制改革是“脱不了干系”的。
⑶ 朝廷为何要垄断铸币权
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朝廷(帝王)垄断铸币权”这一话题并未过时,只不过到现代演变成了“政府垄断铸币权”,从根本上说,朝廷和现代政府,都是统治集团,所以,都可视之为:统治者垄断铸币权。
统治者垄断铸币权是千年不变的政治法则,其中有一些核心思想,非常经典,始终未变:一,对社会而言,朝廷(政府)垄断铸币权,可实现货币统一,可保证货币流通秩序稳定,便利人们生产生活,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二,对于统治者而言,铸币权是政治权力的一部分,垄断铸币权是强化政治权力、巩固统治地位、彰显统治权威的必然需要,统治者垄断铸币权,可以帮助其实现对社会各种资源的支配与调度;三,掌握着铸币权,意味着掌握着财富的制造机,统治者可从中独享巨利(铸币税),无论是古代的金属铸币改铸,还是现代的纸币发行,其实都是统治者的摇钱树。
⑷ 汉朝初期,是什么原因导致私人铸造劣钱有了可乘之机
汉初,政府对铸钱采取放任政策。当时政府铸造的钱币与实行重量悬殊很大,如刘邦时的荚钱(即五分钱),吕后的八铢钱,文帝、景帝时的四铢钱,币面都是半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实际重量却往往不足。钱币铸造不统一,铜钱大小、轻重又不一致,所以币制非常混乱,这给私人铸造劣钱造成了可乘之机。
⑸ 汉代铸币权什么时候收归中央为何这样做稳定的货币是什么
武帝晚年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精美的标准货币五铢钱,因为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